「本專案5% Design Action切入弱勢兒少教育議題,實際與聯合勸募等多個NGO組織一起努力,透過服務設計與設計思考,我們分別探討了中輟生、單親家庭、偏鄉兒童以及志工老師等四大主題,期望結合第一線社服單位夥伴的專業與經驗,加上業界設計師的創新思維,期望有機會看到問題背後的問題,帶出下一個階段在弱勢兒少教育議題上可能的創新思維與具體做法。」
臺北市政府文化局、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、中華飛揚關懷協會、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、台中市基督教青年會、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、台北市基督教教會聯合會、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、良顯堂社會福利基金會、家扶基金會、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、勵馨基金會、社企流、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、國立臺灣科技大學、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、台灣服務科學學會
本專案以傳統學校系統外的教育議題為核心,實際探討:1)中輟青少年;2)偏鄉弱勢兒童;3)投入傳統學校系統外的教師;4)單親家庭的親職等四大族群在教與學上所面臨的問題點,期望能讓每一位兒童及青少年都有機會在學習中建構築(逐)夢的熱情與能力。
你小時候的放學後,人在哪裡?都做了些什麼?
是在田野間光著腳丫奔跑,和朋友探險玩樂?還是在補習班寫功課等著人來接?可是你知道嗎?現在台灣的社會角落裡,還有一群被忽視的孩子,他們缺乏資源、家庭支持弱、情緒不穩,他們的放學後,放風自由的那段時間在哪裡,成了最關鍵的人生時刻。
台灣除了正規教育體制相關議題之外,多數兒童及青少年往往會遇到「課後無人照料」的問題;放學後或不在學校的這段時間,常常是兒少發展的關鍵時刻。現在台灣一般雙薪家庭比例已逼近五成,孩子們四點放學,父母卻常需要忙到六七點甚至更晚,而這對於弱勢家庭的衝擊與挑戰更大!因為他們並不一定有機會、或有能力接受以營利為導向的各項課後照護及課輔服務。此外,另外一群則是因各種原因所造成的中輟生,更是處於現行教育體制、或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角落,而不被大多數人所接受,以上的問題正需要我們重視及投入心力尋求改變。
本專案5% Design Action首度與聯合勸募協會合作,號召30位來自各專業領域的設計師與專家,與來自全省各地的社福單位代表,企圖針對四大服務族群:1)中輟青少年;2)偏鄉弱勢兒童;3)投入傳統學校系統外的教師;4)單親家庭的親職等,共同進行創新並提出服務設計方案。
我們如何能在學習中找到認同感、成就感與未來方向?
中輟的問題不是單純自己產生或學校製造,因著個人、家庭、就學經驗、及社會環境等因素,使得青少年在學校外,就不願意進入學校學習;而在學校中,則分別因為學業與社交的問題,產生想要離開學校的原因。常常青少年處於身心遽變時期,充滿精力,但卻開始對於周遭事物感到不滿意、無法滿足,因而產生抗拒的心裏,另外,青少年因為個性衝動且易受同儕影響,因此有些青少年會選擇用極端的方式表達自我。
再者,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,「學習」讓人不知為何而戰,社會的負面事件對青少年的影響深遠,在現代「拜金主義」作祟下,加上大眾媒體、不良場所、幫派介入等,導致青少年對於學校產生不信任感,覺得唸書根本沒有什麼用處,約五分之一的學生漸喪失學習興趣。而我們發現,「圓夢」是讓人想要繼續學習的動力,若青少年被剝奪了做夢的自由以及權利,學習就失去了意義與甜味,他們會開始尋找其他可以滿足欲望的管道。
我們如何能縮小城鄉教育機會差距、引入資源、更好的教育傳達方式?
偏鄉的孩子所面臨到的是後天環境的不平等,相較於主流環境的學生,偏鄉的學生往往並非受到先天文化背景的差異所影響,而是缺乏多元的學習機會,導致其成為社會適應上或學習過程上的「弱勢」。其次,偏鄉的孩子家庭往往社經地位較低,父母親前往城市或工廠工作,較沒時間陪伴孩子的成長和學習,放學回到家的孩子多由爺爺奶奶來帶,因此形成了家庭失能、隔代教養的成長環境。
我們也發現,偏鄉教師對學生的關懷,家長不一定完全認同,在既定的文化傳統下,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只有國中畢業,生活一樣過得很好,不見得認同孩子一定要花時間修習課業。最後,偏鄉家長們關注的教育焦點,並非孩子的功課或是學習方面的問題,而是對於教師流動率高、師資不足的憂慮,也就是說,偏鄉教育最欠缺的資源是在於人與更好的教育傳達方式。
如何吸引更多元的教師投入、更好的教育傳達方式與內容、建構這群校外教師的支持性環境?
過去,家庭是一直被認為是影響弱勢學生學習低成就的關鍵因素,但在其他研究我們也發現,「教師」對學童學業成就亦有其顯著的影響。在一般班三四十人的課堂中,弱勢學生僅佔少數,學業程度或能力或許遠不及一般學生,但教師有教學壓力與進度,往往無法顧及弱勢學生狀況,以致於他們越來越聽不懂,學習興趣也大大降低。
至於投入課輔的老師與社工而言,首先,很多時候老師上了多堂課、處理完學生一整天的大小事,往往無太多心力於課後輔導上,僅求學生不惹事即可,以致弱勢學生於課後依舊得不到特別照顧與個別指導。另外,在社工方面,長期面臨到人力缺乏、流動率高,導致工時長、待遇卻不高。往往懷抱著熱情與理想,但實際上與弱勢青少年及其家庭的信任關係建立不容易,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與心力,也常需面臨沮喪、挫折。因此,當老師、家長、社工,當他們力有未逮的時候還有誰能提供協助?有沒有可能是大學志工、退休長者、技藝師父、他們的朋友,甚至學生自己來提供。
如何協助弱勢家庭的家長建構支持性的教育/教養資源、有能力/心力關心孩子的教育?
我們認為教與養、教與學是同等重要。研究指出,單親家庭為高風險家庭的大宗,因為單親家庭易產生經濟困境和社會孤立,潛藏許多兒少人格特質發展的不利因素。我們也發現,家庭運作機能有可能成為壓力源之一,特別是當家庭面臨到經濟困難、父母關係不和、離異或父母陷入沮喪的情緒時,親職能力會受到嚴重的挑戰,進而無法提供足夠資源及完善照顧,那麼孩子的生存權利遭受威脅下,根本無暇顧及教育議題。
另一方面,單親家庭家長的確也面臨許多難以擺脫的困境,單親家長在多重角色扮演與角色超載負荷下,容易對子女疏於監督、管教不當而出現過於嚴厲或過度保護。以上情形將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、角色衝突、再婚新角色適應不良等親子溝通問題,以致造成兒童少年學習低落,人格發展偏差、身心不適應等,尤其在家庭與工作無法平衡時,親職角色往往容易被犧牲,特別是在單親爸爸的個案上,因為傳統文化教導男性必須有擔當,要自立自強,向外求援讓許多單親爸爸覺得自己的能力會被質疑,因此,不願向外求援,也常常拒絕他人協助。
你知道的,你也可以
一起行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