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健康促進與醫療救治總是一線之隔,我們透過這個專案,期望服務設計的介入,不僅可以加強民眾對於癌症防治的健康意識,同時更希望從打造感動的接觸點當中,讓使用者產生實際的行動與建構健康行為。」
國民健康署、臺北市政府衛生局、臺北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、癌症希望基金會、台灣癌症基金會、陽光基金會、乳癌防治基金會、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、臺灣科技大學、臺灣服務科學學會、彰化基督教醫院、亞拓醫療
以首都臺北市為專案範圍,探討如何重新設計現階段癌症防治宣導方式與內容,並且具體提升口腔癌、乳癌、大腸癌、子宮頸癌等四癌之篩檢率。
癌症已連續30年佔據國人死亡十大主因之首位,國民健康署2013年4月公布國內最新癌症人數及排名,首度突破9萬人大關,平均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;然而預防甚於治療,其中乳癌、大腸癌、子宮頸癌及口腔癌等癌症之篩檢方法較為容易,且能有效的減低癌症的死亡率。然而,國人接受四大癌症的篩檢率長久以來都偏低,其中在全國推動免費篩檢活動中,臺北市篩檢比率卻是五都之末,雖然每年持續投入篩檢經費及人力,但是篩檢人數卻沒有顯著成長。
臺北市有其獨特都會特性,並且與其他縣市有所區別。其中,臺北市的醫療資源相對充足,除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所提供的癌症篩檢服務,相關醫療院所更能夠提供舒服的等待與篩檢空間;然而,健康服務中心深耕於各社區,照顧高齡與弱勢民眾不遺餘力,讓篩檢活動進入社區,增加服務可近性亦有其價值,但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,即便動員了許多人力、連結了許多外部醫療資源,仍有其限制。
因此,如何以使用者角度(工作人員、參加篩檢民眾)於服務流程及相關體驗中,找尋各階段癌症篩檢接觸點的需求或缺口,以及從不同利益關係人的觀點,探討未來癌症篩檢服務創新機會點,以提升癌症篩檢服務品質,進而提升民眾防癌意識及篩檢率,乃是本研究之重要目的。
透過研究發現,我們整理出癌症篩檢前、中、後三階段重要的設計觀點:
如何重新檢視現有的癌篩訊息的設計介面,包括傳達的方法、對象與時間,讓民眾可以先建構清楚的認知,進而產生實際的行動乃是首要的目標。再者,華人社會的傳統觀念,本來就比較排斥進出醫療院所,老一輩的人相信沒檢查沒事,一檢查可能就會躺著出來。因此,如何找到關鍵人物來影響更多人、與職場進行合作、或是更積極的從小灌輸觀念,皆是讓資源運用更有效的關鍵。
對於已經願意前來進行癌症健檢的民眾,他們則是需要一個安心、愉悅的服務體驗。將篩檢流程拆解後,我們發現每個階段都有大大小小的問題,包括事前通知的部分,只利用電話和明信片的方式,著實十分耗時;在現場領取表單、填寫表單時,因為表單和文宣混雜,數量又多,民眾不知道什麼該填什麼不該填而感到困惑;篩檢過程中的人員服務與環境品質不一;室內篩檢雖有標示項目,但還是有不少民眾排錯隊等,都會造成民眾會不會再向親友推薦、或在下次檢查前心生恐懼的原因。
癌症不是絕症,很多人對於癌症的治療不了解,聽到癌症就以為是死路一條。但不可避免的,若不幸地收到不正常的測試報告,身心都會有沉重負擔,會感到沮喪、無助、恐懼、憂慮、注意力減弱甚至失眠。也有許多人因為看不懂檢驗報告,產生焦慮,最後才知是虛驚一場。另一方面,執行單位如健康服務中心、聯合醫院等也因為人力不足,遇到了各類癌症檢驗陽性的個案,也沒辦法持續追蹤,督促其回診進一步檢查。
本案規劃團隊後續被邀請至國民健康署2013年「全國癌症防治策略規劃會議」,以專家身份分享從設計觀點進行癌症防治的具體做法;其次,臺北市衛生局初步選出「午後的奶茶」等四個設計進行階段性落實方向。
本次專案的進行,間接帶起合作單位與人員的思維改變與實務創新。如臺北市士林區健康服務中心,就實際落實癌症防治觀念要從小做起,以及善用小朋友對於家中長輩的宣傳,在2014年設計出「健康小偵探,防癌我最棒」專案,與士林區15所學校合作,共吸引超過900位小朋友參與,讓小朋友可以透過遊戲了解癌篩的重要性,進而主動鼓勵並邀請家中長輩參與癌症健檢活動。
2014年,我們持續切入臺北市基層護理人員訓練課程,負責協助導入服務設計思維,檢視現行服務流程缺口與未來創新的機會點。同時,也協助臺北市衛生局及12區健康服務中心,打造專屬的「癌症篩檢服務手冊」,期待能透過有系統的知識與經驗累積,減少基層護理人員流動所成的經驗斷層,並且厚實第一線服務單位的創新能力。
你知道的,你也可以
一起行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