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計畫源起】
慈濟基金會投入環保超過30年以上,在全臺灣有260+個環保教育站,身為循環再生的重要運轉基地,環保教育站亦兼具在地連結與健康照顧等價值,更是許許多多環保志工的第二個家,但隨著高齡化問題,環保站的優化與創新成為迫切的轉型需求。如何打造環保站成為更安全舒適的場所?如何讓青年與突破溫層的族群走進來?從這些起心動念出發,從2020年開始,5% Design Action與慈濟基金會攜手合作…
第一年「環保.站出來」我們號召設計行動家,從青年角度看見創新的方向!
第二年「環保.站出來2.0」我們展開設計落實行動,將好的概念透過設計專業落地發生影響力!
【計畫介紹】
2021年到2022年,「環保.站出來2.0」攜手具備空間設計、視覺設計、循環設計等專業的設計團隊,透過服務設計引導設計師與環保志工深度共創,從需求與痛點出發,以設計驅動環保站的創新改變….
環保教育站對內——提升空間環境的安全性,以及硬體工具的友善性,讓長者志工更安全、更健康地做環保。
環保教育站對外——透過形象的重新定義與打造,推展環保站多元價值、在地支持、循環再生行動理念。
透過環保教育站改造,跨域專業導入與溝通、創新概念迭代與驗證,從研究架構延伸打造「優化改造示範案例」,不只讓青年與民眾看見環保站改變的進行式,也打開環保站,透過內外創新實現跨代與跨域共創永續未來的新篇章!
【計畫過程與成果】
|改造前|
環保教育站是一個有機體,根據每個地區風土、場域資源限制、不同回收需求、志工方法習慣等,都會長成自身獨特的樣貌。因此,環保教育站改造之示範案例的挑戰,除了能夠回應三個改造站點設計目標與需求,還需打造設計模組建置好未來落實擴散的基礎。 因而,在改造前期5% Design Action走訪更多不同樣貌的環保站,透過深入訪談,向好案例學習,也挖掘站點更深的痛點;而設計團隊則蹲點三個改造站點,透過密集溝通與研究分析,確立更清晰的設計方向。
|改造中|
確立設計標的以及首要解決的設計挑戰,透過共創工作坊、原型打樣測試、設計驗證訪談,快速迭代設計發展,邁向設計定案與落實。
|改造後|
完成小、中、大型環保教育站的第一階段改造,主要針對空間環境、流程動線、硬體工具、外觀形象、視覺識別系統來進行優化升級。不同站點樣貌與設計討論衍生出不同的落地成果,不過也有大同小異的問題點,在改造中以設計模組作為後續複製性測試。以下詳細介紹本次三個站點的改造成果,包含設計挑戰與亮點成果:
【板橋忠孝環保教育站】
✧站點樣態✧
小型環保教育站|位於都市區域,以住家民宅做為環保回收的場域
✧設計挑戰✧
①空間狹小:如何有效地以空間整頓與硬體設計來活用空間?
因為位於都會區回收物多,在20~30坪室內空間中,每日有20~30位環保志工進行服務。
②硬體不符合使用需求 :如何符合志工使用習慣,做得更安全、更輕鬆?
環保站點服務歷時已久,受限於當初回收取得的資源,但老舊、組裝式物件即使還堪用,但已衍生佔據面積、有使用危害等問題。
③鄰里觀感待提升:如何形象提升,推展環保回收的知識與理念呢?
位於都會巷弄中,與鄰里距離近,因每日回收作業、門面外觀使街區容易先入為主產生錯誤、刻板印象。
✧亮點成果✧
①通用性硬體工具設計:撤換過於巨大不便使用、佔空間的蝴蝶籠,改良為適合志工使用的尺寸,並加裝輪子,讓即使身材矮小的師姊都能靠一己之力推移搬運。此外,也依照與志工的討論及共創,以不鏽鋼材質重新設計耐用、耐髒、好移動的回收工作檯。
②翻轉形象的外牆設計:讓環保志工使用回收瓶蓋親手黏貼、共同打造外牆的環保站大型標誌,也將站內回收項目與資訊展示於外,也透過活潑的藝術創作方式重新打造形象,改變社區觀感,同時建立居民對於環保教育站的認知與認識。
【木柵環保教育站】
✧站點樣態✧
中型環保教育站|位於郊區,環保回收場域為鐵皮屋改建。
✧設計挑戰✧
①回收動線混亂:如何考量回收流程的前中後,打造順暢安全的流程路線?
在雙層樓的鐵皮屋中,每日約有20~30位志工進行服務,空間較寬敞,但空間配置沒有因應回收流程,因此動線繁雜,也會有在出入車與回收作業區太靠近的安全上疑慮。
②作業安全性待提升 :如何提升環保志工於回收作業的安全性?
環保志工習慣將回收的物件再利用,用廢棄物資搭建場域與防護結構,或是順應習慣而忽略應有的防護措施,加上站內多長者志工,因此在安全上很有疑慮,待結構性的提升。
③外觀識別不明顯:如何讓外人清楚識別這裡是環保教育站,以及所提供之功能?
路過無法清楚識別為環保教育站,環保志工也希望透過形象打造,讓民眾認識推展理念。
✧亮點成果✧
①安全強化的空間與硬體設計:將二樓防護全面替換成為兼具通風與安全的格狀柵欄,以及在垂吊作業區加裝防護拉門,並在一些關鍵作業區加裝穩固好爬的梯子,除了提升整體環境安全,也透過一致的色系與材料營造一體性的視覺外觀。
②翻轉形象的門面設計:發想自環保志工關於環保實踐的熱忱與認同,將豐沛的情感與知識轉化成為創新Logo設計,將回收物擬人化變成吉祥物,同時運用色彩與字型設計,放大門口招牌,讓民眾經過能一目了然、產生好奇。
③環保回收視覺指標系統:,重新定義回收系統色彩,將由Logo衍生的icon與色彩產生認知連結,並配搭空間整頓後的回收分區配置,打造站內全新的回收指標系統。
【三重志業園區環保教育站】
✧站點樣態✧
大型環保教育站|與慈濟靜思堂、日照中心相連,環保作業的面積超過150坪,常作為國內外環保教育參訪場域。
✧設計挑戰✧
①大量志工安全與生活管理:面對大面積空間與大量志工,如何能為負責運籌的志工減輕管理負擔?
每日有100位以上志工前來進行環保服務,除了大量志工生活看照,大範圍環境中的安全注意都是站長的職責與壓力。
②大範圍空間的安全性提升 :如何透過空間的重新設計,打造流暢與安全的工作區域與動線?
除了環保志工人數多,回收量體也相當龐大,每日都有很多回收出入車、搬運壓縮作業,原有空間配置靜態與動態作業區混雜,有安全上的疑慮。
③長期不良姿勢造成身體危害:如何透過物件設計,改善環保志工做回收的姿勢?
習慣再利用回收物件搭建每日工作的檯面,長時間不良姿勢加上年紀影響,長期會對身體產生危害。
④外部參訪看見整體性的視覺:如何將區域規劃做出更好的視覺整合與識別的強化?
雖然空間會維持整潔,但各回收分區指標的字型、位置與風格不一,沒有視覺上的統整性,也須加強識別度與系統化規劃。
✧亮點成果✧
①空間動線重新整頓:依據所梳理的回收流程,重新配置回收分區規劃 — — 確保回收出入車的主要動線,將相關連的回收區域鄰近設置,縮短流程動線,並設置辦公交流區讓志工收納隨身物件、每日量測血壓與體溫,也讓站長便於管理回收物流。
②適合多元情境的模組化工作檯:考量改善長者志工的習慣但又容易適應,並呼應循環再用的理念,以環保站常見的物件-藍色塑膠籃作為主體,設想不同回收項目的使用情境,以設計加上木製的檯面、可插工具的挖孔、機動性高的輪動底盤,不僅符合人體工學的高度,也減輕搬運時的受傷風險,使人人都可以打造符合自己使用,並可複製到中大型環保站點的模組化工具台。
【計畫分享】「開箱!環保教育站2.0」成果分享會
2022年慈濟基金會與5%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,攜手專業設計團隊-Slash Studio斜作與群貌設計,完成三個環保教育站示範站改造,為了向全台更多站點分享本次改造成果,也讓更多人認識環保站的創新能量,規劃成果分享會帶領環保志工、外部友好夥伴、設計師一起到訪站點實地看見本次的精彩成果,埋下未來持續創新與改變的新種子!
主辦單位 |慈濟基金會
執行單位 |5% Design Action 社會設計平台
設計夥伴 |群貌設計、Slash Studio斜作
環保教育站|板橋忠孝環保教育站、木柵環保教育站、三重志業園區環保教育站
影像紀錄 |鑿光影像工作室、日月影像工作室
你知道的,你也可以
一起行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