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 Jul
【2021蹲點創新設計行動】青年x地方,組隊踏入社區做設計!

延續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 14 年「蹲點・台灣」,及長期經營「數位好厝邊」之影響力,中華電信基金會與5%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再度合作「蹲點創新設計行動」,提供學生為地方/社區服務的學習平台。自“一手服務,一手紀錄”核心精神出發,並加上“一手設計”,鼓勵學生勇敢跨出舒適圈、以及號召專業人士/設計師的參與,透過共同組成蹲點設計團隊,以社會設計回應地方/社區所面臨的問題與需求,同時透過設計共創,為在地創造新價值,提升社會影響力。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


 

【Intro 本案簡介】

⊹ 當設計專業工作者,首次踏入「地方」會打開什麼樣的感觸與視野呢?

⊹ 想為社區做些事,但該怎麼參與呢?

一場「學生設計師」限定的地方設計行動,就在這邊展開!

「蹲點創新設計行動」招募設計相關科系的2位學生,與具領導力之專業人士/設計師(以大專院校教職尤佳)組成蹲點設計團隊,進入地方/社區挖掘與探索,並與地方夥伴深入交流互動、共創,提出合乎議題的現況改善方案,也透過團隊的嶄新視角認識土地、認識自己,並落實發展地方設計。

 


 

【Challenge 設計挑戰】

在地走讀,認識地方與串連彼此

➋ 前期研究,挖掘設計機會點

交流討論,設計團隊與地方夥伴共學共創

設計發展,協作產出、逐步修整設計方案

推廣落實,對外發表、落地實踐

 


 

Community of place 本年度選定地方】

▶桃園新屋愛鄉協會-新屋石滬故事館

協會常年推廣石滬教育及環境議題,也在藝術人文方面多所著墨,於2021年初接手營運「新屋石滬故事館」,館身與大海相比臨,館內則記錄著石滬的豐富歷史軌跡。作為文化推廣的最佳場所,希望透過不同的設計,讓旅人能以更多元的方式認識新屋。

▶花蓮黎明教養院-庇護工場

黎明教養院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的機構,完善的體系下成立各個分支,其一為「庇護工場」,空間飄著烘焙香與院生穿梭的身影,藉由專業培訓來提供院生們朝向“自立益人”的發展目標。期待能導入專業設計,從黎明的溫暖精神與庇護工場特色做改造,提升產業發展、打造專屬黎明樣貌。

▶花蓮邦查有機農場

為了保留與推廣阿美族的野菜文化,農場主秀蓮姐以「Ka-lingko農學校」發展食農教育、活動,農場腹地充滿了各式奇妙味道的野菜與營養的蔬果,除了作為教育體驗的場所外,也販售有機的農產作物,更推出蔬菜箱、辣椒醬、味增等知名產品,希望能透過設計系統識別,更好地推廣農場品牌、食農教育與阿美族文化。

 


 

Design 設計執行】

▶桃園新屋愛鄉協會-新屋石滬故事館

《設計團隊》

龍華科技大學-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/林念鞍老師、游雅閔同學、鄭昀珊同學

《設計故事》

「新屋石滬故事館」的特色-“石滬”為古早的捕魚文化,自熱情的許仁富理事長為大家導覽、介紹歷史文化與大海的連結故事,為設計團隊踏入地方的期間打下研究的根基。而設計團隊也頂著艷陽體驗修築石滬,了解大海與鵝卵石擁護的這片風景,充分地回應想了解石滬文化的熱情。

除了「石滬」本身之外,故事館也持續研發在地特色的飲食,如:蔓荊奶茶、鹹豬肉潛艇堡、鹹醢飯糰...等,作為觀光旅程中的創意餐點。另也在環境永續上做努力,將淨灘撿拾的海洋廢棄物(塑膠垃圾)壓碎處理後,搖身一變成為色彩多元的微粒「繽紛磚」,提供旅人DIY的創作體驗。

進一步對焦設計方向後,設計團隊從「品牌創造」x「海廢循環」出發,透過與地方夥伴來回交流、共創,為剛開幕不久的故事館量身打造了“古樂文創”品牌,並衍伸出相關識別包裝,提升故事館的對外記憶,也代表石滬文化的推廣與傳承。另外也將「繽紛磚」突破材質加工的限制,嘗試了海廢塑膠熱塑再生的各種運用,延續永續概念設計出日常生活用品(耳環、手機架、鑰匙圈...),將海廢做循環價值再生。

現「新屋石滬故事館」也帶著清晰的永續品牌意涵,運用團隊的設計來持續加乘推廣石滬漁業、石滬文化,歡迎大家到故事館走走,了解地方海事喔!

《設計產出》

“古樂文創”識別:以石滬外型做描繪,將文字「石」變形。文字上方的「蓋子」如同新屋深圳石滬形狀,文字下方的「口」外觀賦予其團結的意思,象徵石滬修築非靠一人之力。外框以鵝卵石的外型描繪,底下的小魚有石滬捕魚之寓意。

“古樂文創”識別衍伸之包裝:石滬故事館特色飲食

繽紛磚產品:彩色塑膠微粒與熱塑加工後無法預期排列,可組合成各種獨一無二風格、配色的生活用品。

 

▶花蓮黎明教養院-庇護工場

《設計團隊》

東海大學-工業設計學系/羅際鋐老師、林秉毅同學、黃麒珈同學

《設計故事》

花蓮黎明教養院其體系下包含:庇護工場、樂・咖啡、向陽園、輕食小舖、洗衣坊、...等分支,本次的設計地方為位於花蓮火車站附近的「庇護工場」。第一次走訪時,團隊就感受到了肯納兒們井然有序的服務方式,從與客人問安到擺放餅乾,都顯現出了他們的專業與技術培養,一點都不馬虎。

在與何宗遠主任、鍾京廷主任的聊天中,也了解到來自庇護工場因應疫情所面臨到的營收困境,同時也收穫了許多肯納兒們的故事與知識,讓團隊打開了不同視角的思考,因此在對焦後,決定從貼近「工作者需求」的設計來發展。

透過定義識別與形象,將傳統的烘焙坊門面打造成充滿著肯納兒們溫暖、貼心的氛圍空間,也重新配置了更適合輔導員與服務對象的硬體設備、陳列方式,提升好的工作模式、好的消費體驗。另外製作一台行腳推車,讓庇護工場能不受空間限制,將美味的餅乾和點心帶出店面,創造更多販售機會、讓肯納兒們持續與大眾互動對話練習。新形象的識別LOGO,呼應著黎明教養院本身充滿愛的樣貌,並衍伸出符合節慶需求的單/雙層禮盒、祝福卡片,亦加入能幫助庇護員工們完成禮盒擺放的提示設計。

社會福利的相關設計,需要包含更多符合特定對象的細節,這些細節往往是能夠讓社會能夠更融合的關鍵。聽說現在店面已經改裝完畢囉,到花蓮時不仿去庇護工場逛逛、購買好吃的手工產品吧!

《設計產出》

店面設計(此為迷你模型)

單/雙層節慶禮盒:彌月禮盒(左)、新年禮盒(右)

識別LOGO(左):以太陽擁抱著愛心,代表黎明教養院庇護工場之溫暖、愛的意象

形象IP(右):自原有的角色設計做衍伸,呈現庇護員工們的和藹可親

 

 

▶花蓮邦查有機農場

《設計團隊》

亞洲大學-創意商品設計學系/蕭毓庭老師、郭虹里同學、​​鄭有矞同學

《設計故事》

有吃過路邊的野菜嗎?花蓮光復鄉的「邦查有機農場」富有多種蔬菜、野菜及自然生態,農場主人-秀蓮姐自團隊踏入地方後,熱情且滔滔不絕實地介紹食農教育區域的各種作物,也引導大家直接食用來親身感受這些作物的風味、特色,藉此分享來自大地的知識、來自部落的文化。

農場也販售有機蔬菜箱和自產辣椒醬、味增...等,並推出「Ka-lingko農學校」的食農教育體驗、活動。在討論的過程中,透過亞大團隊「微笑女孩」於農場發現的痛點與看見,並結合秀蓮姐的需求,希望能將創意與地方連結,運用設計從中讓大眾與土地產生密切交流。

團隊取材走訪於邦查有機農場的種種經驗,設計了輔助食農教育的工具與尋寶袋,幫助秀蓮姐更方便地將阿美族的野菜文化傳遞下去,加值農場的服務體驗。另外整合農場元素來優化現有LOGO,並為農場產品設計出統一化的系統性包裝,強化品牌印象的深刻記憶。

邦查有機農場除了豐富的作物外,更珍貴的還包括了產出作物的土地、生態與風景,團隊也將這些特質放入設計中,也期待你親身去體驗、認識秀蓮姐打造的快樂農場!

《設計產出》

食農教育工具與尋寶袋

有機蔬菜箱(左)與蔬菜袋(右)

調味醬料:甜酒釀(左)、辣椒醬(中)、味增(右)

 


【Partner 本案執行夥伴】

財團法人中華電信基金會、5% Design Action社會設計平台、 新屋石滬故事館、花蓮黎明教養院、花蓮邦查有機農場、龍華科技大學-文化創意與數位媒體設計系、東海大學-工業設計研究所、亞洲大學-創意商品設計學系、大象設計、同心圓設計・影像、點睛設計、島內散步

 

 

-

從六月啟動至今,我們到了桃園、花蓮進行挖掘與考察,熟識地方的樣貌,也因面對疫情而創造了無數線上交流,更是在這段日子中深入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與發展脈絡。透過與在地夥伴互動、持續共創討論,並運用團隊的專業來提出合乎議題的設計項目,歡迎聽聽我們的走跳心得~!


Design 設計提案


媒體報導

你知道的,你也可以

一起行動